找到相关内容324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帕奥禅师答:修行四界分别观之后才能分析名色法出自什么经纶?

    简略的修法出自《大念处经 》,详尽的修法出自《中部 》的《大象迹经 》、《大教诫罗候罗经》、《界分别经 》,以及《阿毗达摩论藏 》里《分别论》的《界分别 》。有两种禅修者:纯观行者和止行者止行者就是先...或详尽法、或简略与详尽二法都采用,来辨别四大。已经证得某一种禅定,或证得所有八种定的人,若想从色业处开始修行观禅,他也必须同样地如此修行。关于色业处与名业处,《中部》的注释及《阿毗达摩论》注释的第二册...

    帕奥禅师

    帕奥禅师四界名色法

    http://www.fjdh.cn/fjask/2009/09/09032590428.html
  • 心念处观心无常

    2500多年前,就有沙门以佛陀教导的止观当仪器,体证了“心的经验科学”(EmpiricalScienceofMind)而写下至高实相法之《舍利弗毗昙》衍生的《阿毗达摩义论》,其“心的动态分析”中的“心路历程”就是在描述念头如何生起(athoughtprocess)。当六根与外境接触,生起六根识的“触”开始,六根感觉神经以微振生灭方式传递信号,这即是《阿毗达摩义论》里所说的“无因异熟心识”;大脑(意根)...

    张贵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01749350.html
  • 毗昙学派-一切有部阿毗昙义学

    中国佛教学派。亦称毗昙宗。起于南北朝。以讲习说一切有部阿毗昙义学而得名。其学者称毗昙师(阿毗达磨师)。说一切有部毗昙传入中国,为时颇早。东晋以来译出阿毗达摩论书多种,主要有前秦僧伽提婆于建元十九年(383)译出《阿毗昙八犍度论》即《发智论》30卷,于东晋太元十六年(391)译出《阿毗昙心论》4卷;南朝宋僧伽跋摩等于元喜十二年(435)译出《杂阿毗昙心论》(简称《杂心论》)11卷等。这些著作译出后...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93158461.html
  • 佛教“禅修”思想之研究

    包括“止禅”(samatha)和“观禅”(vipassana),其修行理论和具体修法在阿毗达摩及其注疏(如《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里都说得非常清楚,只是大家由于无知、邪见或懒惰而不愿意...“望文生义”,分不清“爱欲” 和心所法中的“欲”之间的关系。其“自误误他”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按照阿毗达摩的说法,所谓的“外境”,实际上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外六处...

    陈德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84364442.html
  • 佛教禅修思想之研究

    samatha)和“观禅”(vipassana),其修行理论和具体修法在阿毗达摩及其注疏(如《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里都说得非常清楚,只是大家由于无知、邪见或懒惰而不愿意去学而已。正如...爱欲”和心所法中的“欲”之间的关系。其“自误误他”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按照阿毗达摩的说法,所谓的“外境”,实际上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外六处”中的对象,统统属于“六...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84464443.html
  • 宗喀巴:两大活佛系统传承的鼻祖

    学习了十年,受到了良好的基础教育。   大师16岁时进藏,为求名师几乎走遍了前后藏各教派诸大寺院,拜仁达瓦等名师30多人。24岁时在那唐寺参加了因明、大小乘阿毗达摩、律学等四论答辩,获得了四明博士学位...

    多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8172181353.html
  • 略谈四无量心

      略谈四无量心   ◎清静   我们佛教常用一个成语“慈悲喜舍”,也就是四无量心。如《弥陀赞》中的“弥陀佛大愿王,慈悲喜舍难量”;《瑜伽焰口》中:“佛面犹如净满月,亦如千日放光明;圆光普照于十方,慈悲喜舍皆具足。”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不但是汉传佛教的重要教义,在南传、藏传佛教中也非常重视。如南传的《阿毗达摩》第九章就有专门的介绍;在藏传的很多经典开头就是四无量心,如《文殊菩萨五字真言...

    清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15533782412.html
  • 问:佛教里如何理解“苦”?

    了前面的七个苦,也即是前七苦的总结。新译五蕴旧译为五阴,此苦有二义:1.就苦而言,人皆各具五蕴,因而众苦炽盛;2.由于具有五蕴之器的身心世界,盛满众苦,故名五蕴炽苦。 五蕴,在《阿含经》及《阿毗达摩...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7/17391685298.html
  • 帕奥禅师答:几时悟阿罗汉果位是命中注定的吗?

    问:在禅师的开示里,禅师说禅修者达到某个观智时,就能够看到他在未来何时会证悟阿罗汉道果的准确时间。这是否意味着几时悟阿罗汉果位是命中注定的?若是如此,在见到自己在未来何时会证悟阿罗汉道果之后,即使是更加勇猛精进修禅及其他善行也无法令其波罗蜜更快速成熟而证悟阿罗汉果位,对吗? 帕奥禅师答:七部《阿毗达摩论》当中的《双论》记载佛陀说有两种「最后有者」,即:到了最后一生的人。其中一种是肯定的最后有者...

    帕奥禅师

    帕奥禅师阿罗汉果位

    http://www.fjdh.cn/fjask/2009/12/09140695653.html
  • 玄奘法师简介

    从此南行入南印度境,过案达罗国至驮那羯磔迦国,停数月从苏部底和苏利耶两僧学《大众部根本阿毗达摩》等论,他们亦从法师学大乘诸论。过珠利耶国至达罗毗荼国,于建志城逢僧伽罗国大德觉自在云和无畏牙,就问《瑜伽要文》及僧伽罗国佛教情况。过那建补罗等国,出伐腊毗国入西印度境,西至狼揭罗国。从此折回,过臂多势罗等国,渡信度河,至北印钵伐多国,于此停两年,学《正量部根本阿毗达摩》及《摄正法》、《成实》等论。从此...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0244995.html